《在远方》陈昆晖:这是一场立足于时代的发声

时间:2023-11-22 09:53:55阅读:891
文章来源:电视剧鹰眼 原创:雨哲影视创作不能止步于一个“点”,要从一个点牵出一条“线”,编织成一张“网”,千千万万张网才能撑起我

文章来源:电视剧鹰眼 原创:雨哲

影视创作不能止步于一个“点”,要从一个点牵出一条“线”,编织成一张“网”,千千万万张网才能撑起我们眼前这个最好的时代。——陈昆晖

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?导演陈昆晖用《在远方》给出了答案。剧中以姚远(刘烨 饰)为代表的创业者在互联网与民营企业崛起的浪潮下收获成功,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,但他从未放弃对未知的探索与挖掘,亲眼见证了快递业迅速发展的黄金20年。可以说,这个时代赋予了姚远机遇,他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
陈昆晖就如同现实中的姚远,用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成为时代的记录者、倾诉者和聆听者。

根植于现实,刻画新时代追梦图鉴

陈昆晖与《在远方》是一场萍水相逢,也是一场“命中注定”,当出品方第一次找到他时,他正忙于《海洋之城》的拍摄,因还要为后期预留足够的时间,只能无奈婉拒了《在远方》的拍摄工作。然而这次合作并没有戛然而至,制片人吴家平三顾茅庐,既是对陈昆晖的认可,也是对作品的负责;而陈昆晖在深读过《在远方》的剧本后,被这个承载了20年时代记忆的故事深深吸引,他认为,这个沉甸甸的项目或许就是身为艺术创作者的“义不容辞”。于是,制片人吴家平一咬牙将开机时间推迟了2个月,两人一拍即合。

“我非常喜欢《在远方》”,陈昆晖说道:“我们该如何打开国门,让世界真正地认识中国,了解中国,了解中国人的奋斗和不屈不挠,这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。”近年来,陈昆晖始终将专注度置于“时代的发声”,他通过不同的角度挖掘中国发展的亮色,但最终都回归到一个内核之上——中国人如何从“光着脚,摸着石头过河”到披荆斩棘,创造出一个黄金时代,一个中国能与世界平等对话的时代。由此可见,《在远方》满足了他强烈的创作欲和表达欲。

除了项目本身,让陈昆晖折服的还有编剧申捷对艺术和生活的敬畏之心,“前两年,所谓的IP改编在行业里确实比较盛行,真正的原创、真正深入到人民内部探索时代发展的编剧都太少了。”与许多“快销品式”的创作不同,《在远方》是一部经过采风与沉淀的作品,这与陈昆晖“重在寻根”的创作理念完美契合。

“这部作品在繁琐的社会结构里找出了一个‘线头’,从而牵引出一根线,织成了一张网,让你看到这些所谓个体户也好,民营企业也好,是如何怀揣着初心和梦想,在各行各业里摸爬滚打的。”正如陈昆晖一番所言,《在远方》勾勒了一幅“追梦人”的百态图,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情绪的撕裂、成长的经验、创业的教训……他们在生活与事业的冲击、碰撞中昂首向前,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自己钟爱的领域,经过风雨洗礼走到了今天。

陈昆晖认为“真实”最打动人心,而《在远方》在“真实”的创作氛围中生根发芽,这样看来,两者的缘分冥冥之中已注定。

复刻时代烙印,小人物与大时代交相辉映

伴随着现实题材数量激增,以行业、创业为背景的影视剧并不罕见,但最具时代代表性的行业之一——“快递”始终缺席。“快递”之于近20年的中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,它不仅承载了一个行业本身的发展与蜕变,更承载了互联网、电商、智能化等众多时代产物的崛起,以及整个国家现代化、便民程度的提升,曾经的“黑快递”已经摇身一变,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,每年解决就业超20万人次。

在过去的黄金20年中,不同行业中的“小人物”们不仅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还在世界经济的影响,以及众多大型外资企业的进驻浪潮中直面冲击与破碎。“在这样的环境中,快递业是一个新兴的经济模式,它利用互联网经济模式记录了中国这20年的变化和发展,也证明了中国,乃至全世界进入到了另一个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。”陈昆晖如是说道。

快递业是新时代最有“发言权”的记录者和参与者,同时也是创业人才的挖掘者,因此,编剧申捷笔下的姚远浓缩了所有创业者的特质,出现在了荧屏之上。

“我欣赏姚远对未知的探索和敏锐的触觉”,陈昆晖说道:“同时,我也欣赏他的诚信。所谓‘无奸不商’最早是‘无尖不商’,米铺老板将斗装满之外,还要再多舀上一些,让斗里的米冒尖,这么做是为了让利,有了让利,加上童叟无欺,才会有长久的生意往来。反观如今,许多行业都昙花一现,因为他们在赚快钱,没有真正思考生意的本质。”

人物的厚度在于差异化与立体化的呈现,如剧中的刘云天(保剑锋 饰),他所代表的是在外国打拼多年,立业后回归中国的外企投资巨头。与接地气的姚远不同,这类人物往往被赋予外表的光鲜亮丽,却忽略了其背后几代人的付出与努力。陈昆晖认为首先要挖掘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,以及他的决策动机,“刘云天这类群体在白人的世界里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,有任何闪失都会造成品牌效应的全面崩盘。至于他的回归,在于中国急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标国际,打开国门不断进取,而国外的企业也看到了中国无数的可能性,所以他也是大时代下的呈现。”

剧中其他的人物也颇具代表性,他们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坚分子,时代造就了他们的观念与行为,“不管是姚远、路晓欧(马伊琍 饰),还是刘爱莲(梅婷 饰)、刘云天,他们既有传统的个性色彩和思维模式,也有看待新时代的新视角,以及对未来满满的憧憬。”因此,勤奋睿智的姚远、坚强直爽的路晓欧 、宽厚善良的刘爱莲、心有城府的刘云天……在陈昆晖的镜头下别有鲜明灵动的魅力。

20年的时间跨度让《在远方》无法如编年体一般将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铺展开来,因此,重点刻画了人物情感与时代变迁的交织,“剧中人物的迭代和情感路线的转折,都在为故事的核心服务——告诉观众,中国的企业家、个体户、民营企业是如何在这2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
所以,《在远方》不只是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群体的“代言人”,而是是社会全貌的集大成者,正如导演所认为的,这部作品以行业之“小”透视了时代之“大”。“黄金20年里,从作坊式的企业模式到汲取国外经验,一步步成长的不仅是快递业,所有行业都有着同样的轨迹。”

集体“较劲儿”,跨越“阻力”,负重前行

《在远方》剧组是一个“较劲儿”的团队,幕后有珍惜羽毛的主创团队。

《在远方》之前,制片人吴家平和编剧申捷曾合作过《鸡毛飞上天》,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颇具分量与水准的现实题材作品,与这对黄金搭档合流对于陈昆晖来说是真正的“志同道合”。入行多年,三人从未陷入“快餐式”创作的迷宫,始终潜心雕琢内容,虽不高产,却屡出精品。“我们不想让《在远方》披着悬浮的外套,而是踏踏实实讲述这个时代下每个人的成长,这是我们身为影视创作者的责任所在。”秉着对彼此的了解,三人之间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,共同为时代发声。

台前有不惧争议的演员。

因为剧情的设置,主演们在故事开端以20出头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,一时间关于“扮嫩”的微词弥漫于网络之上。起初,团队也曾考虑过角色年龄自然增长的问题,但最终,一致决定从剧作逻辑出发,从艺术精神出发,所有演员坚持完成角色全程的表演,保证了剧情的流畅和说服力。

他诚恳地说道:“为什么演员们要坚持自己演人物的每个阶段?难道他们没有考虑过大众的争议吗?他们不怕‘招黑’吗?我觉得不是这样的,他们珍惜表演、敬畏表演,将人物的完整度和表演的专业性视作一种责任,这是他们对初心的坚守。” 值得庆幸的的是,随着剧情的推进,观众对于马伊琍 饰演的路晓欧越发认同, 这似乎也在证明,真诚的表演和表现力注定会打破偏见,化解争议。

台前幕后对精品的打磨达成了共识,并齐心协力解决了拍摄阶段的不少“麻烦事”。为了准确还原快递业的发展,剧组特意在“中国民营快递之乡”——杭州进行拍摄。然而“天公不作美”,拍摄中仅有28天左右无雨,其余还有一半是阴天,如何克服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,并把长跨度的时代变化呈现出来,是对整个创作团队、演员团队和制片方的一个考验。

陈昆晖认为创作者要捕捉的,一定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事件,所以他巧妙地将20年间的大事件穿成一条线,让整个故事随着时间轴自然流畅地展现出来,当非典、汶川地震、北京奥运会、经济危机等出现在荧屏之上,一个不断变化,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便在观众眼中有了具体的画面。

镜头如画笔,勾勒现实生活的千姿百态

从快递单点运营到实现电子商务、制造业、跨境贸易多点开花,从中国邮政一家独大到民营企业的崛起,从单纯的人力劳动到互联网、资本、技术密集型升级……《在远方》中的快递业在20年光景中实现了质的飞跃,而陈昆晖似乎总能将从“旧”到“新”的跨越和两者的碰撞“不显山,不露水”地勾勒出来,这与他20年的影视摄影经历不无关系。

陈昆晖并非导演科班出身,从业30余年间,影视剧摄影这段经历占据了他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二。但他钟情于不浮夸、不悬浮的影视剧,打造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。

在陈昆晖看来,打造一部精品如同绘画,不同的笔将描绘出不同的色彩,对于导演来说,摄影就是手中的笔。因此他毅然决然做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——转行当导演。

他说:“当我掌握了所有基本功与技巧的时候,就是应该回归到初衷的时候,‘记录’是最完美的一种表达方式,我会用不同的镜头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色彩与人物情绪,书写属于我的故事。”陈昆晖深知如何通过摄像和景深呈现不同画面,对于《在远方》,他并没有过度用技巧对其进行渲染,而是将故事本身置于高位,呈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以及整个时代大步向前的景象。

无论从《在远方》还是陈昆晖上一部作品《海洋之城》,都能看出他对现实题材的情有独钟。在他心中,现实题材的创作难度是所有影视剧类型中最高的,因为作品中的事件人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,但凡有一点脱离现实的偏差就会被诟病,因此导演需要在作品中注入时代的味道与烙印。虽然《在远方》与《海洋之城》在取材上有些许不同,但花开两朵,讲述的是同一种时代精神和现实观照。

陈昆晖的理想十分纯粹——与时俱进,努力讲好中国故事。“作为艺术工作者,我们首先要思考,应该通过镜头呈现怎样的中国风貌?我们必须打破其他国家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,要展现硬件的发展,也要传承人文的底蕴。中国人在发展的道路上吃了无数亏,摔了无数跤,才走到如今强国的地位,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共荣,才能不辜负那些跻身时代发展浪潮中的先行者们。”

身为一名台湾导演,陈昆晖已经在大陆生活了整整20年,他不仅将大陆的文化、语言融入到生活之中,更让自己融入到人群之中,将所见所闻注入到艺术创作之中,让作品彰显出真善美的亮色,这或许就是他的作品中永远流淌着平民精神与勃勃生机的原因所在。

结语

采访过程中,记者曾问及是否在意作品的市场反馈,陈昆晖表现得十分“佛系”,直言内心会留有期待,但他更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否如实地反映这个时代,观众能否从中得到喜悦与满足。

谈及创作时,陈昆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,他将影视艺术置于更广的格局中,肩负起时代赋予他的责任,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真实的生活和动人的情感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